地礦新聞
大漠雄鷹展翅飛

張凱,北京市平谷區人,大學本科,現年30歲。到目前為止曾先后學習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工程 、采礦工程等專業。2005年至2008年在省地礦局第一地質隊地質調查所工作。2008年12月至今于省地礦局(總公司)西安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地質調查所工作。2010年4月獲陜西省地礦局赴玉樹地質災害排查先進個人;2010年9月分別獲陜西省地礦局科技成果一等獎、三等獎。
2011年,張凱同志所在的項目組在20個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發現了大干溝一帶以銅為主的金、銀、銻、鉛等多金屬產礦地,圈定了紅土溝一帶黑色巖系內釩鉬礦化體規模,順利通過了本年度青海國土廳項目管理中心的年度驗收工作,基本完成了2011年度兩個項目的野外工作計劃,為工區今后的地質礦產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年,張凱同志被院評為突出貢獻三等獎,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稱號。
2011年,參加工作6年的張凱力挑重擔,擔任青海省格爾木市雪水河兩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負責一職。項目組在承擔《雪水河兩幅礦調項目》工作的同時還承擔了《紅土溝地區釩鉬礦預查》工作。
雪水河礦調項目區交通較為不便,工作海拔高度范圍基本上在4300—5200米之間,一天工作下來技術人員體力消耗很大。紅土溝預查項目工作區交通極為不便,工作海拔高度范圍基本在4800—5400米之間,完成一天的工作量后,回到駐地,技術人員常出現耳鳴、頭痛、頭暈、惡心、食欲不振等高原反應。為了應對紅土溝一帶的4700米以上高海拔環境,他采用輪換交替的工作方法,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合理安排工作。
在青藏高原連續工作三年的張凱,不論條件多么艱苦,他始終堅持以身作則,從來沒有退縮過,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大家克服高原缺氧、戰勝惡劣氣候、征服各種險峻的地形努力工作,起著領頭羊的作用。
大干溝一帶地質找礦工作一直遭遇瓶頸,2008年做水系沉積物時圈定了金砷銻綜合異常,2009年異常查證時,發現較好的金銻礦找礦線索,未發現基巖出露位置。2010年2幅礦調項目工作開始,但問題的癥結乃未找到。2011年4月項目組進入工區開展工作之前,項目組經過自己詳細研究區域性成礦規律資料以及區域上分布的礦床類型,本區處在雪山峰—布爾漢布達華力西—印支期鈷、金、銅Ⅲ級成礦帶,區域上東側分布有開荒北金礦床,西側分布有駝路溝鈷金礦床,無論從區域地質背景入手,還是從區域化探異常來講,區內找礦潛力較好。通過分析開荒北金礦床的成因類型,發現為構造蝕變巖性,且受一個大型北西西向剪切帶控制,而本區也存在這樣一條北西西向剪切帶,確定目標后,項目組經過統一部署,對剪切帶內及兩側開展大比例尺的填圖及化探工作,果然發現了相同類型的構造蝕變巖性金礦化及較好的銅、銀、銻礦,地質工作取得實質性突破,奮進人心。目前,針對項目組2011年工作取得的成果,在青海國土資源廳申報3個地質勘查基金項目,該項工作為區調分公司(區研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后勁。
愛崗敬業是大家對張凱的最高評價。在多年的工作中,張凱始終強調找礦意識。他就象一只雄鷹,展翅翱翔在祖國的邊疆大漠,為祖國的地質找礦事業奮斗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