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礦新聞
群賢畢至匯漢南 找礦突破指日待
程利偉(國土資源部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研究員)
剛才聽了專家們的發言,覺得都很有道理,但也有些不同的地方。漢南地區工作程度比較低,在這樣的基礎上,推演出來的一些觀點,我覺得是初步的。我們要進一步加大這一地區的工作程度,用實踐來彌補理論認識上的局限。
要強化漢南地區的基礎性工作,如大比例尺填圖等,相比較礦調而言,區調工作更重要,一些重要的找礦方法要抓緊實施,要擇優布署勘查項目,爭取早日實現點上突圍。
漢南地區要列入國家47個整裝勘查區已經不可能,建議列為省級勘查區,類比國家勘查區管理。類比管理的話,中央基金預算標準企業實行全成本核算,比原來事業單位要高出30-40%,至少地質調查經費能基本上實現滿足這個區域的需要。在勘查過程中,要盡快登記礦權。只有這樣,當基金退出的時候,基金應有的權益才能夠按評估價優先轉讓給勘查單位。有了礦權,對于我們下一步的深化改革,對于我們今后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中央基金愿意和省基金攜手,來共同支持漢南地區的找礦突破,共同支持陜西地礦局的改革與發展!
陳仁義(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巡視員、研究員)
漢南雜巖體的工作程度比較低,可能是受前些年大巖體找礦的影響。我個人認為,任何成礦作用,只要它有物質來源,熱源和動力是沒有問題的,關鍵在于有什么東西。
漢南地區找礦是很有潛力的,因為構造背景是揚子陸塊的北緣,很可能是一個轉換部位,有豐富的銅的物質來源,要找銅礦的話很有可能是斑巖型銅礦。另外,在去元山的路途中看到的母巖和打出來的巖心不一樣,要大膽推測,這兩個東西是不一樣的。漢南地區的印支—燕山期的小巖株很多,元山巖體西邊有花崗閃長巖,要找銅礦,母巖往這一類上靠更有利一些。
該地區地質條件復雜,小巖體很有可能隱伏,建議首先開展礦產遠景調查,科技攻關同時跟進,進一步明確漢南雜巖體的構造背景,它和巖漿事件之間的關系以及幾千個小巖體的成巖年齡問題。同時,要加大礦業檢查的力度,盡快確定核心工作區。
目前該地區整裝勘查的條件還不成熟,可模擬整裝勘查區進行商業性勘查。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包括基金、商業性資金等,共同做好支撐。
李劍(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地質處處長)
漢南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找礦新區,找礦線索很多。具體到元山,從5月份發現以來,陜西地礦局、地礦總公司就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一次,又請了這么多院士、專家到陜西來,共同研討漢南地區的找礦問題。看得出,陜西省對地質找礦工作十分重視。
部里現在有47個整裝勘查區,391個重點勘查區。整裝勘查區的工作要進行動態評估,有可能47個整裝勘查區要掉下去一兩個,進行更新和補充。新機制下來,我們漢南地區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要加大工作力度,為將來的找礦突破提供更大支撐。
近幾年,找礦地質方面投資增長的幅度非常大。相應地,工作質量、成果認識水平、綜合研究深度提高的幅度就小多了。地質找礦工作要加大綜合研究,科研成果要及時應用到找礦工作中去,在工作量上去的同時,認識水平也要上去。
在組織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當中,我們會跟中國地調局、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協調,與陜西省國土資源廳溝通,抓好財政專屬這一塊對陜西特別是漢南地區找礦工作的支持力度。
趙東宏(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科研外事處處長、研究員)
漢南雜巖體侵位于揚子地塊北部,巖體呈北東—南西向展布,構成長度超過130公里,寬度30—50公里的巨大構造巖漿巖帶,出露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
元山寺銅礦的特征與斑巖型銅礦有一定的相似性。漢南地區位于揚子地塊北緣,是有利的構造巖漿活動地區,目前揚子地塊已發現大中型銅礦數處,表明漢南地區有形成銅礦床的地質背景。在漢南地區前人已發現一些晚期侵位的中酸性巖體和巖脈,其下部又存在含銅背景較高的過渡巖相,具有形成大中型銅礦床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條件。
由此表明漢南地區有一定的找銅潛力,特別應注意在晚期形成的小巖體中找巖漿熱液型或斑巖型銅礦。但由于工作程度較低,目前還難以準確判斷其資源潛力和規模。
建議對漢南地區開展1∶25萬地球化學測量、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遠景調查等公益性工作;加強該地區成礦地質背景的綜合研究,關注華陰—寧陜北東向構造巖漿作用對漢南地區的影響及銅鉬金的成礦作用,以指導今后的找礦工作和勘查部署。
姚書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副校長、教授)
從大秦嶺的背景看,漢南地區正好處于有利的構造部位:北東向的構造巖漿成礦轉換帶的南段。“金堆城—洛源—柞水南—寧陜北—漢南—碑壩”,該構造帶的北段和中段已形成多個礦帶礦集區。漢南地區的前景,應該很不錯。
從現有工作程度看,漢南地區礦點多、礦床類型多,找礦線索多,礦床(點)的分布有一定規律性,北東成帶,東西成列,交點成群,具有很好的找礦潛力。但工作程度低,研究程度低,投入少。
漢南地區的構造長期活動,巖漿活動也是多期次。巖體比較復雜,與典型的斑巖銅礦有一定差異。在這個地區開展銅礦勘查和探索有著重要意義。
建議盡快開展1:25萬化探掃面,加快1:5萬礦調步伐。重點為化探、蝕變,礦化調查。加強巖漿活動期次及晚期侵入的小巖體研究及其含礦性評價。加強成礦系列研究,主要是礦床類型的識別和共生規律的研究與借鑒。點面結合,加強重點地段勘查和礦點解剖。注意綜合評價,除已知礦種外,注意W、Sn、Mo、Ne、Ta等元素是否有富集成礦的可能。同時要加大投資力度。
楊興科(長安大學教授)
揚子地臺北部成礦構造演化過程:前震旦紀為基底形成發育階段,震旦紀—早三疊世為蓋層沉積階段,中晚三疊世—新生代為板內變形階段。秦嶺造山帶揚子陸塊北緣,褶皺斷裂,殼—幔巖漿活動,產生金屬成礦。
漢南地區位于揚子陸塊邊緣,地質背景復雜,經歷了多期演變,源比較好,成礦條件好。殼—幔混源,多期巖漿侵入,造成相關成礦事件的發生。印支碰撞造山、燕支陸內成礦,區內和周緣已經有礦。
通過巖漿熱力成礦的實例分析,同樣可以看出,漢南地區有很好的成礦前景和潛力。
就目前工作程度來看,已有礦床、礦點、礦種很多,值得探索和勘查評價,要按照成礦思路來做,分析成礦系列或主要成礦系統,重視典型礦田區的解剖和綜合研究,同時加大資金投入。
在工作過程中,漢南地區地質問題的復雜性和地質對象(雜巖體)的特殊性要引起注意:如何圈定小巖體?有無更多的時代和新的巖體?已有礦點的控礦構造特征?典型礦區的控礦構造解剖?是否為隱伏小巖體或隱伏礦體?這些都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思考。
趙長纓(陜西省地礦局區研院副總工程師、礦勘所所長)
漢南雜巖體具有金多金屬成礦背景,其位于揚子板塊北緣,是北東向金銀銅鉬鐵構造巖體巖漿帶上最大的巖體,出露面積約5200Km2。是一個多期次侵入的復式雜巖體,巖性有超基性巖、基性巖、中酸性巖。
根據同位素年齡資料,參考超基性小巖株侵入于二疊紀圍巖中的地質現象分析,漢南雜巖體是從晚元古代開始活動,經歷古生代,到侏羅紀,一直有熱液活動,伴隨有巖漿作用。
由于受三疊紀的碰撞造山運動影響,區內發育一系列北東向斷裂,為礦化熱液活動提供了通道和儲礦空間。以Au為主的地球化學綜合異常與其吻合,Au元素異常值高、規模大、濃度分帶明顯。前人和本次新發現的金、銀、銅等礦產,大多在異常區內,而且與蝕變花崗巖、花崗閃長斑巖關系密切,蝕變主要有鉀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云英巖化等。
新發現時代較新的花崗閃長斑巖,多呈脈狀、巖株產出,具有明顯的銅金礦化。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同時注意鉻鐵礦、釩鈦磁鐵礦、銅鎳硫化礦、鉑礦產的尋找,漢南雜巖體必將取得重大找礦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