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礦新聞
地質工程公司:秦嶺最美風景的守護者
近期,秦嶺北麓一處水泥用灰巖礦露天采礦場生態環境治理恢復工程竣工,經過治理修復后的礦區,山又綠了、水也清了。
2020年,地質工程公司受陜西社會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委托,對秦嶺北麓一處水泥用灰巖礦露天采礦場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勘查設計。設計按照標本兼治的生態修復思路,爭取做到礦山生態治理同行業樣板工程。通過綜合治理防止地質安全隱患的發生,以高大常綠樹木種植方法實現生態復綠。按照“保證安全功能、突出生態功能、兼顧景觀功能”原則,優先治理地質安全隱患,其次恢復地貌景觀,在此基礎上進行土地復墾、復綠工程,采取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藤則藤等措施,綜合治理恢復區域整體生態功能。
工程開工初期,面對重重困難,項目部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沉著應對,把握工作重點,從大處著眼,從細節掌控,經過數次專家論證和現場踏勘,優化設計,與礦山企業充分溝通,利用生態大數據分析,本著尊重自然、科學修復的理念,幾易其稿,最終制定出各方認可的整體生態修復方案。
該項目施工周期長,工藝復雜,有拆除磚房、礦山設施精細化拆解、豎井口封堵、爆破危巖體清除、人工危巖體清除、修建擋土攔渣墻、清運廢棄礦渣、高陡邊坡錨桿掛網噴播、各類喬灌藤栽植及自動噴淋系統等一系列礦山修復工程。
恢復治理不僅僅是關閉礦山、治理隱患,還要“復綠”。礦區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每年適宜栽植期僅4個月。獨特的氣候條件決定了選苗、種樹都要慎之又慎。經過與當地百姓及苗木供應商、有多年綠化種植經驗的人多方論證,最終選定從周至采購的側柏、雪松等樹苗。“復綠”過程中,最缺的是土,最難的是護住土。為了保住土,項目部采用魚鱗坑的方式,每個樹坑底鋪設50cm細石拌和土加30cm厚種植土。為了最大化保證存活率,礦區內各級平臺均鋪設有自動噴淋設施,鋪設管道逾萬米,修建百余立方米蓄水池4座。
項目部克服以上諸多困難,最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如下工作量:噴灌系統蓄水池4個;主管線3500m;主動防護網8800㎡;危巖清理32500m3;客土噴播8500㎡;修建格賓籠擋墻總長 536.5m;建筑物設施拆除3座;礦山生產及運輸設備拆除一套;坡面平整32000㎡;碎石回填壓實54800m3;購土21000m3;運送土石方75800m3;土方平整36500㎡;栽植側柏13600株;刺槐6000株;雪松6000株;播撒草籽300KG。完整的工序流程、規范的后期養護,保證了修復區域的植物多樣性和綠化長久性,在復綠的同時,讓秦嶺自有的生態系統得以恢復。該項目成為當地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的示范工程,為礦山基巖高陡邊坡的復綠工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等提供了借鑒。
那一棵棵樹、一片片綠,一級級平臺、一節節擋墻,濃縮了地礦人一張張堅毅的臉龐,一個個浸滿汗水的背影。他們,在層巒疊嶂的秦嶺定格成最美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