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礦新聞
開創地質工作新局面
——記陜西地礦綜合隊地質勘查三所
近年來,陜西地礦綜合隊地質勘查三所以“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為基準點,以高質量高效率的技術服務為突破口,堅定責任擔當,改變思路迎難而上,開創了該隊傳統地質工作新局面。
——黨建經營兩手抓。按照“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和“以黨建帶部門建、以公司建促經營生產”的黨建工作思路,不斷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形成了黨建、生產經營工作齊抓共贏的良好局面。
——項目承擔多樣化。打破以往“等、靠、要”慣性思維模式,主動出擊,長期深化拓展與礦權人和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的合作與交流。從承擔單一的礦產勘查項目,拓展到礦產地質、工程地質、民生地質等領域。從以往僅承擔社會項目和基金項目,拓展到社會項目、基金項目、政企合作項目、科研項目。打破了以往部門單兵作戰承擔項目,到多部門、多專業聯合作戰。
以已有項目為基礎,積極與周邊礦權人交流,積極對區域資料和周邊礦區資料進行綜合研究,以高質量高效率的技術服務獲得礦權人的認可,實現了從一個項目帶動多個項目的運營方式。同時加強了對自有礦權和以往資料的再次綜合研究和二次開發利用。
——技術服務全面化。該所敢于創新,敢于自我突破,敢于涉及新領域,不拘泥于單一的傳統地質勘查業務,涵養了“在干中學、從學中干”的工作作風。在新的領域,做到了部門為項目和技術人員兜底,更好地激勵了技術人員不斷拓展和創新的信心。該所在承擔傳統地質勘查項目的同時,積極承擔并完成了“綠色礦山、災害及恢復治理、生態修復規劃”等多個民生地質項目。
在山陽縣馬家山銅多金屬礦普查(續作)和洛南縣三要街一帶銅礦普查兩個項目設計中,打破了以往找地表礦的思想局限,利用新技術,向深部找斑巖型大礦床的思路轉變。依靠3Dmine技術,對正在實施的項目通過開展三維地質建模、數據庫建設、資源/儲量估算等工作,突出數字化管理在勘查工作中的可視性及優越性,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該所在為礦權人做好地質勘查技術服務的同時,積極拓展從地質勘查到礦山開發,再到恢復治理等系列技術服務領域,形成了“產業鏈”式的長期服務理念。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依靠單位大平臺,該所加強了對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的技術服務工作,主要包括礦權管理、礦山開發、恢復治理臺賬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目前主要對商州區、山陽縣、洛南縣自然資源局提供技術支撐服務,高質量高效率的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的高度認可。
——管理模式靈活多樣。實行項目經濟責任制,細化項目管理,精簡項目技術力量,落實人員責任,加強項目團隊協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以“收入靠貢獻”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為原則,實行績效考核制,建立健全激勵制度,提高了績效占收入的比重,激勵了干部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打破了“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守舊管理模式和思想禁錮,做到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靈活管理。
加強了部門對項目的同步監督管理,根據工作量量化項目時間和費用,及時跟蹤項目的進展、經費使用等情況,有效地保障了項目高質量高效率健康運作,降低了項目資金風險。成立專家組定期對項目實施進行檢查和指導,解決項目的疑難點問題,保障了項目的進度和質量。
——人才梯隊建設初見成效。形成了“以返聘老同志為技術指導、以有經驗技術人員為骨干、以年輕技術人員為培養梯隊開展項目工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技術人員的不同特點,規劃不同發展方向進行定向培養。對新進技術人員制定漸進性、階段性的培養計劃。經項目鍛煉培養了一批綜合素質高、技術過硬、能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
日常工作中,不定期召開員工座談會,及時了解每名員工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況。同時召開員工家屬交流座談會,讓家屬更加了解、理解地質行業的實際情況,促進了員工的家庭和諧。
該所以鞏固提升地質主業為目標,以科技為先導,以“就礦找礦”為途徑,以技術創新為手段,攻深找盲、探邊摸底,加強資料二次開發,實現礦產勘查從局部到區域的突破。不斷砥礪改變現狀的勇氣和魄力,以轉型升級為契機,克服難點和痛點,激發了創新活力和發展潛能,做到了地質“三光榮”“四特別”精神的傳承、踐行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