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礦新聞
“弘揚地質‘三光榮’精神 助力集團高質量發展”征文(之二十)
打造“地礦”三軍品牌 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陜西地礦一隊 胡亮
安康,素有“秦巴明珠”的美譽,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而寶貴的礦產資源。陜西地礦第一地質隊作為駐安康唯一的省屬國有地勘企業,用地質人特有的“三光榮”精神和山一般堅韌不拔的意志,在歷史激流中揚帆破浪,超越自我,為祖國的地質事業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地質勘查主力軍:踐初心實現找礦新突破
1958年8月, 100多名地質人扛著紅旗,踏著《勘探隊員之歌》的雄壯旋律,跋山涉水,挺進秦巴腹地,進行長達65年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劃分安康北部南秦嶺成礦帶,以金、鉬等為主;中部秦嶺-巴山成礦帶過渡帶,以金、銅 、鉛、鋅、汞、銻、重晶石、毒重石等為主;南部北大巴山成礦帶,以鈦鐵、石煤、釩、重晶石、飾面用瓦板巖等為主。先后在安康境內發現和找到了公館-青銅汞銻礦、泗人溝-南沙溝鉛鋅礦、黃石板鉛鋅礦、大興銀金礦、長溝金礦、嵐皋銅礦等大中小型礦床30多個。探明了震驚中外的旬陽公館和青銅溝特大型汞銻礦床,提交汞資源儲量4萬噸,伴生銻6萬噸,總儲量位居亞洲前列。先后榮獲了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國家地礦部找礦成果一等獎、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先進集體、整裝勘查推進獎、找礦重大進展獎、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十四五”期間,陜西地礦一隊以地質報國初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扎根安康,服務安康,為安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構建起生態文明建設的地質工作支撐體系。
生態環保生力軍:構筑生態文明屏障
當好金山銀山的發現者、做好青山綠水的守護者。進入“十四五”,陜西地礦一隊高舉綠色勘查的大旗,以地質勘查為支撐,先后成立了國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秦漢實驗檢測公司、地熱發展中心、富硒研發中心,加強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究和引進,為安康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污染場地調查、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領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服務安康六縣脫貧攻堅舊宅基地騰退復墾規劃設計和驗收工作;開展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水土環境污染調查、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污染場地調查、綠色礦山建設等項目20余項。先后承擔了安康市巴山地區礦山生態環境綜合調查、白河縣硫鐵礦污染治理調查和安康市硫鐵礦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平利縣鳳凰尖硫鐵礦區污染場地詳查、漢濱區大竹園鎮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修復治理、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縣級試點工作,助力政府制定治理措施,為安康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地災排查鐵軍:筑牢地災防治“生命防線”
在2021年8月19日至9月19日,多輪強降雨席卷安康,鎮坪縣兩次遭遇特大暴雨侵襲,全縣受災嚴重。陜西地礦一隊(地災排查安康支隊)聞“汛”而動,迅速集結專業技術人員,爭分奪秒趕赴現場排查,成功應對了此次百年一遇自然災害,鎮坪全縣未造成一起人員傷亡,被鎮坪縣委縣政府授予“地災應急先鋒、逆行搶險鐵軍”稱號和“抗洪搶險先進集體”,兩名同志獲得了陜西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優秀隊員”。在這場災害中,陜西地礦一隊(地災排查安康支隊)、地災防治中心通過遙感解譯、滑坡位移監測、無人機航拍、北斗/GPS監測、現場調查等手段共完成鎮坪、紫陽、漢陰、漢濱、白河等5個縣區54個鎮、辦820處隱患點應急調查工作,為全市地質災害防抗救提供高質量技術支撐服務,為群眾筑牢安全防線。得到省委組織部和安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
黨建為發展賦能 開創地礦新局面
共同的理想、目標與創業情懷,以人為本,共建和諧的發展思路,堅強有力、富有創造力的黨建與群眾思想政治工作,使陜西地質一隊人眾志成城、拼搏奮進。地質一隊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契機,開展創建文明家庭、文明機臺等活動,把每年的6月8日定為“隊節”,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了廣大職工的凝聚力,使全隊走上了文明、健康、和諧的發展道路。先后獲得了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陜西省先進集體、陜西省廠務公開先進單位、陜西省模范職工之家、陜西省文明單位標兵、陜西省經濟技術創新示范單位、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陜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陜西省科技二等獎、中國科學家論壇“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安康市“先進集體”、陜西省公安廳“內保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陜西地礦一隊將高舉“富民、興業、強隊”的大旗,充分發揮地質勘查的核心技術優勢,加快科學發展的步伐,創新發展模式,以追趕超越的姿態,開創地礦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再創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