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礦新聞
“弘揚地質‘三光榮’精神 助力集團高質量發展”征文(之十九)
不負使命鑄就發展路
陜西地礦漢中隊 何龍
秦巴巍巍、峰镕鐵坎,誰人穿梭深山,探尋祖國寶藏;漢水濤濤、洶涌澎湃,誰人劈波斬浪,把握地球命脈。新中國成立初始,資源匱乏,百廢待興,經濟建設,地質先行。陜西地礦漢中隊在“大辦鋼鐵”“開發礦業”的感召下應運而生。從此,一代代地礦人奮勇當先,扛起時代賦予之使命,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鑄就地礦奮斗之豐碑。
這一路,有一種情懷不忘于使命。他們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踐行地質工作先行性、基礎性的職責使命,大力開展基礎地質調查工作,詳實了基礎地質調查資料,完成1幅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圖幅,28幅1:5萬區域地質、礦產地質調查圖幅,取得了大量的地質勘查和科研成果,為地質找礦勘查、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聚焦國家戰略性資源和陜西特色優勢資源,為工業建設尋寶探礦,在金礦、銀礦、鉛鋅礦、錳礦、磷礦、石墨礦、釩鈦礦等領域形成技術特色,共發現金屬礦產地160余處,非金屬礦產地40余處,摸清全市資源家底,探獲了一批優質礦產,為國家經濟建設和能源開發立下了不朽功勛。他們積極投身城鄉建設,服務地方發展,完成了漢中市電視塔、漢臺石馬立交橋及引道、漢中機場ILS建設、漢中天臺國家森林公園道路塌陷、陜南移民安置點、略陽硫鐵礦治理地下水查源、省道309線康略公路、勉縣城區開發建設、陜西省北斗衛星導航基準站系統建設等多項重點工程勘察工作,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和認可,在建設美麗漢中,推動地方建設等方面貢獻了地勘力量。
這一路,有一種本領服務于社會。90年代的變革與發展時期,陜西地礦漢中隊陷入生存困境,他們沒有悲觀失望,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背靠礦業,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應運而生的石材廠、工藝美術廠、聯辦金礦等多個企業,通過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加快企業發展,把大理石板材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菲律賓、香港、臺灣省等國家和地區,研制的XB-808涂料不僅獲得了國家專利,而且向21個省市自治區的38個廠家進行了技術轉讓。面向地勘經濟市場,成立的地質工程公司,輾轉陜西、山西、內蒙古、寧夏、新疆、甘肅、青海等省市,搶抓機遇、開拓市場,完成天然氣、煤層氣、地熱井等鉆探1600余口,先后完成地災施工,地質鉆探等項目1000多個,為地方經濟建設和地災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持,為服務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1世紀,全國地質行業屬地化改革,事業單位步入企業化經營,他們主動融入地方經濟,主動服務地方經濟,支撐陜西最美城市建設,積極開展土地質量地質調查工作,為政府合理調整土地利用和農業生產布局,制訂國土規劃、治理土壤污染等方面提供基礎數據支撐。推動實施項目成果轉化與應用,助力鄉村振興,保護綠水青山環境,他們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和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相結合出發,推動開展多專業、多學科綜合調查研究工作,探索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作,開展地災勘查與施工建設,實施生態修復與保護工作,系統掌握全市資源環境承載力,掌控漢水資源環境動態變化,保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提供依據和決策支撐。
這一路,有一種責任助力于民生。作為國有地勘企業,服務地方公共社會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災情、險情、疫情,整裝待發的地礦人,奮楫爭先、使命必達,危急時刻他們沖鋒在前,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活安全,用行動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他們充分發揮地質災害防治、環境監測專業技術優勢,先后出色完成了多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任務,承擔了多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勘查、設計、危險性評估、施工及監測預警任務,參與了多次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任務,實施了多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項目的設計、采樣、檢測、評估任務,鍛煉了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專業隊伍,扛起了保護綠水青山環境、守護一方平安的責任。
憶往昔,一代代地礦兒女心懷“國之大者”,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偉大事業,他們在近70年的征途中不負芳華,筑夢山水。看今朝,這支地質找礦主力軍,地災排查鐵軍,環境保護生力軍,合著時代前進的鏗鏘號角,波瀾壯闊的地礦新征程正在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