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礦新聞
“弘揚地質‘三光榮’精神 助力集團高質量發展”征文(之八)
無悔地質路 忠誠心向黨
西安工程技術學校 朱新娟
我是地地道道的地質人。80年代初,6歲的我跟隨部隊轉業的父親來到了位于臨潼新豐鎮小山窩里的地質學校。那時,教學區和辦公區隔著成片的蘆葦蕩,辦公區在溝底,家屬區在坡上,學校各個功能區及其松散、廣闊。學校的辦公室、教室和學生宿舍都是窯洞,陰暗潮濕,條件簡陋。童年中的地質印象就是學校發出的班車和那條望不到頭通往外界的土路,那是一個小女孩對山溝外世界的好奇和渴望。后來,學校遷移來到了西安,山里的小女孩開了眼界,有了很多夢想,當醫生,當動物飼養員,就是從沒想過也從事與地質有關的工作。也許是命運安排,高中畢業后我上了行業內學校,被安排到了父親所在的單位,由此與地質的緣分越結越深。
學校前身是為地質一線培養技術人員的搖籃,改制前主要設置鉆探、繪圖、測量等地質專業。“嫁女不嫁地質郎,一年四季到處忙。”一首打油詩道出了地質人的艱辛。我雖不在地質一線,但因一直從事學生管理工作,與實習老師和畢業生接觸多,也聊得多,聽他們講述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的生活時常感到心疼和感動,但是當看到他們談到巖芯提取成功時臉上綻放出的光彩,展望未來時嘴角洋溢著的自信,又由衷地為他們感到高興和自豪。他們為國探寶,早已經習慣了與大山為伴、枕松濤入眠,常年征戰在找礦、采礦、駐守的生產一線,雖然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偉業,但是數年如一日地默默堅守、無私奉獻,生動地詮釋了地質人最質樸最真摯的家國情懷。
2012年,按照上級有關要求,學校由過去的全日制技工教育轉型為職業培訓,學校在教學方向、群體、模式和任務上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困難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弘揚地質“三光榮”精神,立足于服務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持續為企業化改制的陜西地礦集團職工技能提升提供優質服務,成了學校新的發展方向。在集團公司黨委領導下,學校歷屆黨政班子帶領廣大職工調整思路、轉換角色,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學校闖關隘、拓市場,學校培訓人數從2012年的621人次增加到2022年的31227人次,實現了從技工教育到職工培訓的功能轉變,學校的培訓規模、培訓人數逐年增長,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學校的職工收入穩步提高,各項工作成效顯著,學校建設邁出了重要堅實的一步。這十年,我也由一名學籍管理干事轉崗為基層黨務干部,期間經歷挫折困苦,有過懊惱和迷茫、困惑和懷疑,是領導的信任支持、同事的鼓勵幫助給了我信心和勇氣,是地質“三光榮”精神鞭策激勵著我走過這段珍貴歲月。不知不覺間,我已經成為一名新時期基層黨務工作者;不知不覺間,地質人吃苦、忍耐、戰斗、奉獻的精神內核已經融入我的血脈;不知不覺間,我的工作、生活和情感與地質早已融為一體、密不可分,我為自己選擇成為一名地質人而自豪。
漫漫征程,唯有奮斗。今天的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征鼓已鳴,作為奮戰在基層一線的一名黨務工作者,我將繼承和弘揚地質“三光榮”“四特別”精神,不斷從中汲取精神滋養和力量,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履職盡責,為集團公司創建全國一流地勘企業貢獻力量。